清代书家私传钞本书法秘诀
0 2024-10-10
全国第三届老年书法作品展·集评
董其华 辽宁 篆书中堂
竹西莺语太丁宁,斜日山光澹翠屏。
春与繁花俱欲谢,愁如中酒不能醒。
鸥明野水孤帆影,鹘没长天远树青。
舟楫何堪久留滞,更穷幽赏过华亭。
在山无事入城中,每问归樵得信通。
松室夜灯禅影瘦,石潭秋水道心空。
幽扉独掩林间雨,疏磬遥传谷口风。
几度行吟欲相觅,乱流深涧隔西东。
江上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
疏松近水笙声迥,青嶂浮岚黛色横。
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
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半日程。
评委点评
刘成(中国书协理事、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副主任):此幅入展作品主要取法李阳冰篆书《三坟记》《千字文》《谦卦碑》一路。其结体平正宽博,字形偏长,用笔疏瘦、温润圆劲,线条较为挺拔细健,有端庄秀丽之美。
此作用笔的书写感、节奏感略显不足,行笔过于匀速,有画字之态。个别线条不够匀一,字与字过于紧密。落款题跋体量太轻且长度不够。
魏兵然(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此件小篆作品取法于唐代李阳冰的篆书风格。李阳冰的篆书特点是“劲力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仓颉后身”,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千古一人”。
李阳冰代表作《三坟记》用笔有“铁线描”的美称。清代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此件作品在入展的小篆作品中比较优秀,作者以三行小楷落款,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实力和设计能力较强,在用纸和形式上花费了不少心思。作者控笔能力较好,通篇控制不错,在用字上加强了形式感的设计,使字形有了强烈的中国文化的图形意味,值得肯定。只是技法略显简单,通篇节奏感不强,少韵律感。有些字的结构在风格和协调度上还需要再推敲,如“腾”“海”等字。从作品的通篇章法上看,控制有余而抒情性不强,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建议作者今后可以在用笔的质感对比和线条气韵的表现上多下工夫。
学术点评
杨吉平(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小篆书法本自石刻,以秦代刻石为代表。秦统一文字的目的是统一实用书写文字,但因秦代的短祚没有达到目标,因此这种书体并没有真正进入日常书写。从秦至清,真正擅长小篆的书家并不多,而现在多以李斯《峄山刻石》(现在看到的多是徐铉的摹写翻刻本)和唐代李阳冰的小篆为取法对象。董其华的小篆作品则似取法宋代僧人梦英。
梦英的小篆与徐铉类似,笔画瘦劲,线条的起讫处笔痕明显,虽无秦代刻石厚重,但梦英篆书笔意十足,很容易上手,近年逐渐成为习篆者的热门范本。董其华这件作品用笔精到,结字工稳,且每一笔都灵动多姿,通幅无一笔苟且,章法也十分紧凑,落款小楷也极富动感,堪称佳作。尤其难能可贵者,其单字的张力也极为明显,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耐看度。如果作者能让笔画更厚重一些则更佳。
薛元明(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作者主要取法李阳冰《三坟记》书风,立足一家吃透,已然掌握了“玉箸篆”要领。全篇共180个字左右,一气呵成,殊为不易,见证了作者的功力。用笔上基本没有问题,有些细节稍加注意即可,如第一行“山”字中竖画起笔,稍有犹豫,不够劲挺。李阳冰篆书用笔虽皆为刻石,然其大要可一览无余,停匀之中力度尽显,无论是圆弧还是直线,都能做到柔中有刚。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推敲,如第一行“翠”字“羽”部的两处收笔,“卒”部中的斜笔,都显得局促。字形方面的问题,最典型的如经营疏密时,尽力保持均衡,如第一行“丁”字竖画,明显松散,“光”字末笔圆弧太大,第三行“舟”字右侧弧笔同样太大,导致字形松散,第五行“灯”字右上方,多笔平行近似笔画的关系处理,都值得推敲。全篇至第六行开始,笔意开始放松,状态渐入佳境,发挥愈来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