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古跟创新到底谁才是书法正道董其昌告诉你答案

本站原创 0 2024-10-10

在学书者没建立深厚的根基支柱以前,都很难寻找创新之路,因此可能会对晋唐法帖,或者宋人的“尚意”之风有着盲目的崇拜,而且从古至今许多书法家一直都在劝谏初学者当以古人为宗,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曾在《帝范》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秦祖永也曾在《绘事津梁》中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这些话说的确实没错,因为古人书法经历千年的时光洗礼,有着深厚的技法沉淀,法度上严谨规范,用笔上灵活婉转,墨色上枯润适宜,章法上疏密得体,每一次下笔都做到一丝不苟、精到认真。

当然这只是基础,古人书法的精髓在于追求意境的展现,《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曾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书,”书坛的名家们在创作之前,都会将想要写的字,在心中进行描摹、刻画,想象出用笔的变化。

之后再随着心情而动,让每一个点画都发于心迹,有着喜怒哀乐之变,就像岳飞的《还我河山》,我们仅看一眼,就能体会到他愤慨激昂的心境,对于金人侵犯领土的愤怒,都化作了苍劲浑厚的笔力,让这四个奔放潇洒的字体,穿越千年依旧可以感动世人,这也是为什么魏晋书法经久不衰的原因。

那么古人书法这么好,“入古”跟“创新”,到底谁才是“正道”呢?其实董其昌早在500年前就告诉我们答案了,他早年也曾将重心放在形似与师法古人之上,甚至说出:“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这种话,把钟繇、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等人的书法都临了个遍。

但是后来董其昌发现一直执着于古法跟外形,就无法得到提升,因此他开始体会艺术的内在气韵,创造出个性的生秀之风,在临摹时也不断创新,例如他在临写怀素的《自叙帖》时,采用了王献之的笔势,不把眼界、思维局限住,开始提倡“学古人书,不必多似”,这样才使书法展现出更高妙的气韵。

其实受到当代书坛一些匪夷所思的创新书法影响,人们对于这两个字有了生理性的抵触,认为创新就是摒弃正道之路,博取他人眼球,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就像草书能有那般狂肆奔放的艺术之美,靠的就是前人坚持不懈的创新,大字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等人的创造。

可能如今的学书者都被围困在柔美秀丽之气中,失去了阳刚之态,不过当代这些“怪书”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在创新途中,抛弃了根基,脱离了艺术之美,不能算是书法,只能算涂鸦,由此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走流向,但在奔跑过程中,也一定不能忘本脱离古法,只有“新旧”兼得,才能走的更远。

您对书法的“入古”跟“创新”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上一篇:元代鲜于枢草书唐诗四首高清字帖
下一篇:全国大学生现场书法大赛来啦毛笔硬笔均可一等奖2万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