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王徽之 新月贴
0 2024-10-10
书法看的见的是点画,看不见的是心法!
很多学书法的同学,注意力往往只停留在书法的点画上。而不注意书法背后心法的重要性。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句很重要的话。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其中的“情性”就是心法的运用。它是看不见的。
比如说,真书表面你看见的是一个个点画的堆积,实际点画与点画是有连系的。
再比如说,草书表面你看到的是弯弯绕绕的点画,而实际上是有真书的基本功在里面。
高手修的是心法,书法的心法是什么?
心法就是忘手,用心指挥笔。
心里是什么状态,笔下就会呈现什么状态。
为什么说,好书法都是无心而作?
比如兰亭序。
王羲之打草稿时很随意,心里只是在想怎么表达诗文,而不会去想笔法。
这时就处于忘手状态。
结果就是,你会从兰亭序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王羲之由畅快到伤感的心里变化。
这是王羲之当时真实的心里感受。书法把这种真实的心里感受真实的记录下来了。
所以兰亭序的气韵就这样出来了,是鲜活的。
王羲之在醉酒状态下打了篇兰亭序草稿,
第二天酒醒后,觉得字迹有点潦草,准备重写。
王羲之第二遍写兰亭序,就没有处于“忘手”状态。
他这时想的是怎么把字写工整,怎么表现出精美的笔法。
你可以想象出王羲之第二遍写的兰亭序,整整齐齐,美轮美奂。
可是字里行间没有了当时真实的心里波动,也就没有了气韵,没有了鲜活的人气。
完全变成了字意表达,而不是书法表达。
王羲之肯定知道,哪张是书法,哪张是写字。
不然早把那张兰亭序的草稿给扔了,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了。
所以使用心法的关键就是忘手。
怎样忘手?
就是熟。把笔法熟到潜意识行为,下意识行为。
比如你被火烫了一下,手下意识后抽一下,这种动作不需要经过大脑。
比如你用筷子吃饭,也不需要去想筷子会不会插进鼻孔去。
这就是忘手。熟到了忘手。
书法忘手也是这个道理。
熟到提笔写字,不需要考虑什么中锋,偏锋,调锋之类的。
上手就写,笔笔都合规矩。
这时你的笔下表达只有你的真实内心,而没有别的掺杂。
一掺杂,马上回到“有手”状态,而不是“无手”状态。
心里感情在这就是断的,气韵不连续了。
在这注意一个问题。
熟的目的是忘记笔法,而不是熟字形。
有的同学没忘手,字形倒是越来越熟。
心法没用出来,字反倒添了流滑的毛病。
熟的是笔法,不是字形,才能达到忘手,心法才能运用出来,气韵才能写出来。
结束语:
书法练到最后就是心法。
现代人写不出好的书法,其实就是卡在心法上了。
没有心法的书法,其实就是模仿,或者说是写字。
心法才是书法气韵的本源。
原创内容选自公众号:毛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