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模范曾国藩书法也是一绝网友原来曾剃头还有这一手

本站原创 0 2024-10-10

晚清有“四大名臣”,他们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左宗棠收复新疆,被称为“民族英雄”;张之洞兴办实业,却也有教子无方的恶名;李鸿章、曾国藩评价更呈现两极化,崇拜者认为他们是“国之柱石”“完人”,厌恶者则斥责他们是“刽子手”“者”。


曾国藩

曾国藩凭借一部《曾国藩家书》在民众中打开知名度,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刚入学的孩童,都希望从此书中得到些有助自身的东西。据说此书中为政、修身、持家、处世、交友之言,凡读过都会如醍醐灌顶。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为官大半生,担任封疆大吏20余年,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去世后得到了文人至高荣誉的谥号“文正”,是当时为官之人的楷模。另一方面,他也因在平洪秀全和主政长沙审案局时杀伐过多,得了个“曾剃头”的恶名。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一户耕读之家,父亲是秀才,重视子女教育,他在五岁时便开科启蒙,十五岁时参加童子试名列前茅。从小就在诗书上展露才华的曾国藩,书法成就在晚清四重臣中居于魁首。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也是一位书学理论家。


曾国藩《欧阳氏节孝家传》

走着科举老路的曾国藩,以欧阳询书法为启蒙,继而兼采刘墉、董其昌、苏轼、黄庭坚、颜真卿诸家法度。清四家之一的刘墉对曾国藩书法观念影响极深,据他所说,自己曾“三梦刘墉”,与之畅谈,而刘墉“以学养书”“南北兼取”的思想得到了曾国藩的发扬,发展出“艺通于道”“碑帖结合”的观念。


曾国藩《欧阳氏节孝家传》

以学问、人品蒙养书法格调内涵,这便是“以字养神,艺近于道”。“文正一生凡三变,书字初学柳诚悬,中年学黄山谷,晚学李北海。”这三家之法也促成了曾国藩的字有宽博舒展、浑厚大气之象,而临摹魏碑,以及同时代何绍基、张裕钊等人的强劲碑风,也使得其字有刚劲雄健、斧凿刀劈的金石气。


曾国藩《欧阳氏节孝家传》

曾国藩传世书法以对联、手札为主,有一件《欧阳氏节孝家传》颇为精绝。此帖行笔俊健饱满,笔画粗细巧拙对比强烈,撇画凌厉,捺画写成长点,转折处浑润圆劲,既有柳体之骨力丰沛,又蕴赵体之纵逸灵秀。结字轻重收放,字字不同,“濡”字左重右轻,“塵”字上重下轻、上放下敛,通篇跌宕多姿。章法上疏密得当,大小错落,安排得极为合理。


曾国藩《欧阳氏节孝家传》

难得的是,曾国藩非常注重调和,这也是他“艺通于道”的体现,他“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刚健婀娜皆备,乾道与坤道蕴含其中,乾以阳刚为美,见于雄奇大气之字;坤以阴柔为美见于婉媚韵胜之字。


曾国藩《欧阳氏节孝家传》

曾国藩的书法水平与书学理论之深度,在晚清众家中较为先进,给予当代学书者不少启发,即使是他的“黑粉”也不禁感叹“曾剃头还有这一手绝活”。

曾国藩《欧阳氏节孝家传》

上一篇: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画钟馗
下一篇:也说书法的书写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