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 索靖皋陶帖
0 2024-10-10
容 庚(1894.9.5~1983.3.6),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莞城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文专家、收藏家、书法家和碑帖考证专家。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首任主席等。代表作《金文编》《丛帖目》《商周彝器通考》等。
( 此文发表于2020年10月14日《书法报》第39期)
宏渊深雅——容庚及其书法
文/ 方孝坤
一.天赋异禀,少年天骄
容庚天资聪慧,5岁始读“四书”,8岁学《礼记》、《左传》,并试着点阅了《凤洲纲鉴》,。他从小就喜欢金石书画,诗词文学。少年时候就喜欢阅读《三国演义》、《茶花女》等文学名著,十二三岁时,容庚已能熟读经史并旁及诸子了。
一次在家里的书架上,容庚发现了四册《小石山房印谱》,这些红白相间的印章图谱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于是幼小的容庚磨刀刻石学起了篆刻。
舅舅邓尔雅发现少年容庚非常喜欢书画,便欣然教其书法篆刻。邓尔雅(1884-1954),广东东莞人,擅金石书法,文字训诂,兼善诗画,富收藏。书学邓承修,印学邓石如、黄牧甫,亦喜六朝造像。作品曾参加广东省第一次美展。邓尔雅的画,下笔超脱,多取岩穴、野僧或菊石寒梅之类作题材。容庚和两位弟弟每日课余,便兴致勃勃地聆听教益。在邓尔雅的熏陶下,青年时期的容庚就写出了《雕虫小言》(1919年)和《东莞印人传》(1921年,与三弟容肇祖合作)。期间还跟随叔叔容祖椿学习绘画,叔叔是知名画家,为容庚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容家迁至广州,与容庚的舅父邓尔雅为邻。容氏兄弟入读广州最早的小学——启明高等小学堂,邓尔雅在那里教授国文。容氏兄弟得到邓尔雅指点,循循善诱,授业解惑,重视国学根基,引导容氏兄弟依《说文》习文字篆刻,浏览各类文史古籍。在舅舅的指导和影响下,容庚对金石古文字的兴趣大增,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他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萌生了辑补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的想法,舅舅邓尔雅给予了极大地鼓励和指导,正是这个异想奇思,把容庚引入一条成为古文字学家的道路,也是它成就了一位岭南书法名家。
1917年,容庚辍学了,在舅舅的指导下,准备与三弟一起将现存的篆籀文字,编撰成《殷周秦汉文字》,拟定了计划,分类撰写。当时容家已经度日颇坚,容庚节衣缩食,想尽千方百计,购得《窓斋集古录》、《 古录金文》、《奇觚室吉金文述》等书。后来因为舅舅和弟弟离开家里,计划未能实现。不久,三弟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堂英文科,容庚便独自在家,闭户数年,收集资料,继续编写,终于变成计划中的一部分《金文编》。
1922年的夏天,容庚跟弟弟一起踏上了去北京求学的征程,途径天津时,前去拜见大师罗振玉,并拿出稿本《金文编》请教,罗振玉看后非常赞赏,认为容庚在古文字方面可以造就,于是写了一封推荐信给当时北京大学的马衡教授,信中称赞容庚“治古金文,可造就也。”马衡很重视人才,知道容庚的学历不合格,但是看到他的《金文编》体例谨严,材料丰富,当即免除考试,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从此容庚踏上了研究古文字的学术之路。
二.勤于学术,成就卓著
容庚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篆刻家和书法家。作为一位学者,他的最主要的贡献是在金文和器物学方面。他毕生著书20余种,发表论文近百篇。学术范围涉及器物学、甲骨学、文字学、书画篆刻、文学诸方面。综合其学术成就,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自少年时期跟其舅邓尔雅学习《说文解字》始,容庚一生跟金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最大成就也是在金文研究方面。
最能代表其金文成就的著作就是名闻国内外的《金文编》,也是他的成名作。1917年,年仅23岁的容庚与邓尔雅拟作《甲骨文编》、《金文编》、《石文编》、《玺印封泥文编》、《泉文编》、《砖文编》、《瓦文编》和《陶文编》,后因故未能如愿,只有《金文编》成就了初稿。1925年,研究生毕业后,《金文编》正式出版。
《金文编》所收文字均摹自铜器原拓,书中金文依《说文》部首排列,字头是篆体,字下标注楷体。该书打破了以商周秦汉古文字补充《说文解字》的旧有模式,凡是金文结构和本义与《说文解字》不合者,依据文字发展的观点做出新的解说,在编排异体字、重文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个字的不同构造分列,不同义项另行突出,假借、分化等关系也尽量说明。书后附采用彝器目录及引用书目,还有笔画检字,检索相当方便。
《金文编》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王国维、罗振玉、马衡都给于很高的评价。郭沫若在日本期间曾致信容庚,称该书“用力之勤,究学之审,成果之卓荦,实深钦佩。”
《金文续编》作于1935年,收录秦汉铜器上的文字,是《金文编》的姊妹篇,收录秦器86件,汉器749件;正编字头951个,重文6064个,附录34字,重文14个。编排体例依照《说文》,并标明假借。这本书对于了解汉字在秦汉的使用情况以及汉字隶变的轨迹都有帮助。
容庚另一部代表著作是《商周彝器通考》,这是铜器研究史上集大成之作。该书于1941年3月由哈佛燕京学社分上下两册出版,首次突破宋清以来金石学的旧有模式,从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流变做综合的研究,把辨伪、断代、释文、考证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部著作当年初版时,由于纸张不够,只印四百部,一部分流传国外,加上战乱流失,一般学者无缘寓目,后虽曾一度提出重订重版,但都因种种困难而未能完成。其间,大东书局曾于五十年代翻印此书,大通书局也曾在1973年出版此书。
著名考古学者和文物鉴定专家杜遒松教授则不论在分期、纹饰、定名等方面,走到哪里都力推此书,称“《商周彝器通考》一书在今天仍然有他重印的价值。”已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考古人类学专家张光直教授也执此论。
在金文和铜器的汇集上,容庚也卓有成绩。他编有金文集一种和铜器图录七种。金文集名《秦汉金文录》,作于1931年,凡五册收秦器86件,汉器749件,是当时最全的秦汉金文拓片总汇,该书资料完备,编撰独特,后来的《金文续编》的资料即来源于它。
容庚是20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的奠基者之一,王国维二十年代有谓:“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曰嘉兴唐立庵友兰,曰东莞容希白庚,曰胶州柯纯卿昌济,曰番禺商锡永承祚。立庵孤学,于书无所不窥,尝据古书古器以校《说文解字》……”做为“古文字学四少年”中年龄最长的容庚,也以卓越的成就确立了他在古文字学上的地位。
香港中华书局于1979年出版容庚《丛帖目》,这是一部集大成的帖学巨著,帖目研究史上的高峰,其书考证精审、编次明晰、资料巨富,至今是书法、帖学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2016年出版的煌煌巨著《容庚藏帖》依据《丛帖目》而来。《容庚藏帖》的出版,是中国帖学研究史上空前的巨著,是对帖学和书法研究的实物补充,《容庚藏帖》文献信息量很大,对版本学、文献学、历史学等等方面的研究,都发挥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既可以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权威的传世摹本,又可以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化、历史研究、古籍文献校勘第一手资源,选择部分丛帖也可以作为中小学甚至高校书法临习课本。其出版,对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有重大意义。
三.自然书写,无意乃佳
容庚是作为一个古文字学者而著名于世的,然而,古文字学家的名气掩盖了其在书法上的成就。容庚生前曾经担任过书协重要领导,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可见其在广东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容庚书法,从小篆入手,学习小篆又以《说文》为宗,后接触金文、甲骨,遍临古文字名迹,而对彝器铭文探讨尤深,从巨器长铭到小件杂品上的辞例,只要是书体美好者,必多手摹心领,时而也间及汉代隶分诸体,旁及行草,而醉心最久,用功最多的还是金文,所以他的金文雍容典雅,浑穆高古。
一生钟爱书法的容庚,在书法上的成就足以影响岭南书法史,其书法真、草、隶、篆俱佳,而以小字行楷和金文最为精到。
容庚对行书着力也很多,尤其喜欢二王的行书。他多方搜求《兰亭序》刻帖达数十种,编成《兰亭集刻》,他在1938年临习的《兰亭序》“笔法刚柔相济,气韵清健美秀,深入王书堂奥,足见对兰亭帖用力之勤。”岭南书家麦华三先生是容庚的老友,麦华三一生精研二王法帖,造诣很深。容庚有一次对麦华三说,“你自称‘墨守二王’,你评价你自己学王学到几分?”麦华三回答,“大概七分吧!”容庚说,“我看没有,只有三分”。容庚如此置评,也是立足于自己对二王法帖的深刻理解的。他不仅临过汉晋遗墨,对唐宋名帖和明代董其昌诸人的书法,也下过临池功夫。所临陆柬之写本《文赋》和米芾诸家帖,形神兼备。他认为临本应求貌合神似,自书件则可吾行吾素。
在各种书体中,容庚的金文书法成就最高,被誉为“在全国堪称独步”,足见其金文书法的地位。他的金文书法,从小篆入手,上追金文、甲骨,多年手摩心追,到晚年人书俱老。其金文书法“质朴安详,娴熟练达,线条凝聚有力,如熔铜流动,金石味浓厚,行笔之中带有古君子风采,初看平和冲淡,细看玩味无穷,生气盎然。”
容庚去世后,先后出版了《容庚书法》、《容庚法书集》、《颂斋珍丛》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