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方回五幅首传世经典书法诗词考证赏析

本站原创 0 2024-10-10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方回五幅(首)传世经典书法诗词考证赏析


中国书法是美学的灵魂。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家辈出,灿若群星,流传于世的佳作,浩如瀚海,各种字体齐配,各种风格共存。今天我们让这些墨宝走进普通百姓中间,供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作为研究、临习和欣赏之用。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书法、绘画和诗词一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的文化精粹。写书法能够修身养性,静观欣赏好的书法作品,也会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尤其是观看名家的书法真迹,潇洒和飘逸间,足可以陶冶情操、聊慰心怀,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十分显著,但在高宗赵构的示范作用下,南宋士子的书法热情颇为高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文士,均保持着极高的书法热情。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文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一。甚至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文化的热情,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心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这其中,内府与士人的法书收藏与鉴赏、金石学与方舆学著作对历代石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几个方面。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南宋时期书法家方回经典书法作品。

方回(1227—1307),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甫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劫之。累官知严州。元军南下至严州,方回迎降。仕至建德路总管。晚年谪居杭州、歙县。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另有《桐江集》传世。时有东坡体,山谷体,还有方回体,可见方回在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南宋著名书法家方回《台翰帖》赏析

方回《台翰帖》全图

方回《台翰帖》局部之一

方回《台翰帖》局部之二

方回《台翰帖》局部之三

南宋著名书法家方回《台翰帖》纸本,行书,纵31厘米横44.2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原图)。释文:此帖又称《致吕内机尺牍》,是写给吕内机学士的尺牍。写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方回已七十有四。

南宋著名书法家方回《得救帖》赏析

南宋著名书法家方回《得救帖》 纸本,纵30.3厘米横49.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从该帖看,方回的书法受当时已经十分著名的赵孟頫的影响甚深,并在《兰亭序》上下过相当的功夫。他与赵孟顺頫之间有交往,相当佩服赵氏的书法。《桐江续集》卷24有方回“送赵子昂提调写金经”的长诗,称赵为“天下善”书今第一”。可见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情。该帖笔力精劲,结体端方、笔法和点画都极似赵孟頫,只是气韵稍逊一筹而已。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释文:夜寒如觉有猿吟,积翠重苍万壑深。下水轻舟弦脱箭,盘山细路线穿针。这首诗,描写深夜在狭江中行舟的景象,描景状物,韵味独特,其“方回体”风格可见一斑。第三句描下水飞快,如弦脱箭。第四句写盘旋于山谷中的小道有如长线穿针那样曲折蜿蜒,比喻新颖巧妙。原诗三首,兹选一首。

注:青溪:今浙江省淳安县。旧址已淹没在新安江水库中。 歙:安徽省歙县。如觉:好象听到。吟:啼唤。积翠重苍:苍翠的层林密树。深:幽深。

南宋著名书法家方回《雨夜雪意》赏析

南宋著名书法家方回《雨夜雪意》隐山翁。释文:汹涌风如战,萧骚雨欲残。遥峰应有雪,半夜不胜寒。吾道孤灯在,人寰几枕安。何当眩银海? 清晓倚楼看。

这首诗,写雨夜寒冷欲降雪的境况。前四句以“风如战”、“雨欲残”、“应有雪”、“不胜寒”刻画雨夜雪意,使读者能感觉到犹如亲身经历一样。

注:汹涌:水波奔腾涌起的样子,这里形容风势强盛。风如战:风刮得很猛烈,好像在激战一样;萧骚:萧条凄凉,形容雨声雨势。欲残:将尽;道:道理。这句说我所奉行的道理,有如眼前的孤灯一样独自明亮。不胜:不能忍受;人寰:世间。寰,广大的地域。这句是说:尘世间有几人能高枕无忧呢;何当:什么时候。眩:晕眩。 银海:指眼睛。道家把眼睛称为银海。这两句说:什么时候有眩眼的雪景呢? 明天一清早就可以倚楼观赏了。

南宋著名书法家方回诗七言绝句《陈宗林行书过湖口望庐山》赏析

南宋著名书法家方回诗七言绝句《陈宗林行书过湖口望庐山》纵33厘米横33厘米。释文: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白话译文:在江上行船的过程中最初见到的是雪中的梅花,当下起细细的梅雨时便开始归返。不要说无人肯与我相互送别,那庐山好像就亲自过湖来送我。

《过湖口望庐山》是宋朝文学家方回的诗作。这首游览诗,以想象之笔,把旅途中排遣寂寞之意,表达得别开生面。前两句,从不同的时问着笔,巧妙地点出行程的推移。

首句,追叙出发之时,冬末初春之时,残雪未消,梅花己绽。次句写旅行回来时,已是初夏。所叙述的时间跨度很大,但诗人巧妙地以“雪中梅”和“梅雨”两个典型性的景观将其连接起来。后两句,梅雨时节,旅途寂寞,最堪愁人,那么何以排遣呢,诗人眺望湖边的庐山,不知不觉中,舟已行,而庐山却仍在视野之中,此时诗人将庐山拟人化,把它当作一个有情有谊的朋友,一路为自己送行。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妙之笔,旅行者排造寂寞的心理特征,表现得维妙维肖。

注释:1、湖口:鄱阳湖北部与长江交汇的地方。2、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东南临鄱阳湖,北俯长江。3、雪中梅:江南气候暖和,冬春之交或是早春,梅花即可盛开。但这时气候还有变化反复,也就会有梅花盛开和雪飞六出同时出现的景色。4、梅雨:江南梅子黄熟时,常阴雨连绵,称梅雨或黄梅雨,大致是在农历芒种以后,已入夏令。5、霏(fēi)微:蒙蒙细雨。6、棹(zhào):船浆,这里指坐船行。

宋末元初之际,诗人方回可以称作诗坛名家,他的诗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方回诗学造诣颇深,推崇杜甫的诗,隶属于江西诗派,不过由于特殊时代下,方回在文学上遭遇冷落,后世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不过单纯从诗歌角度去品,方回的诗是有强烈的艺术价值的。

总体上来讲,方回的田园诗自然平淡,诗歌意境优美清新,情感朴实真挚,千余首田园诗是方回一生思想情感的集中表现,也能体现出他精神生活力量的源泉,对我国田园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南宋的书法文化表现出两大时代特征:一是加紧对前代书法资料的整理,二是重视当代遗存的著录。

南宋的理学家对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同样不甚关心,他们对于书法的态度完全围绕着理学展开,书法成为他们阐述自己理学观念的一个工具,这必然会使在书院学习的生徒对书法的认识产生影响。当时的人们对书法崇拜的标准也由书法本身转移到了对书写者的学问、地位的崇拜上,这实际上也是变相的“趋时贵书”。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留下的无以计数的墨宝犹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光照后代。

赏名家书法,悦从容人生。读者们,看了方回以上这些作品,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上一篇:农民从自家墙壁挖出一石碑竟改写中国书法史如今已上交博物馆
下一篇:南宋词人书法家韩元吉四幅首传世经典书法诗词名帖考证赏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