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书法家韩元吉四幅首传世经典书法诗词名帖考证赏析

本站原创 0 2024-10-10

南宋时期诗人书法家韩元吉四幅(首)传世经典书法诗词名帖考证赏析


中国书法是美学的灵魂。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家辈出,灿若群星,流传于世的佳作,浩如瀚海,各种字体齐配,各种风格共存。今天我们让这些墨宝走进普通百姓中间,供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作为研究、临习和欣赏之用。

书法、绘画和诗词一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的文化精粹。写书法能够修身养性,静观欣赏好的书法作品,也会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尤其是观看名家的书法真迹,潇洒和飘逸间,足可以陶冶情操、聊慰心怀,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十分显著,但在高宗赵构的示范作用下,南宋士子的书法热情颇为高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文士,均保持着极高的书法热情。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文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一。甚至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文化的热情,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心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这其中,内府与士人的法书收藏与鉴赏、金石学与方舆学著作对历代石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几个方面。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南宋时期书法家韩元吉经典书法作品。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开封雍丘(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少受业尹焞,吕祖谦为其婿。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绍兴二十八年(1158)曾为建安县令。隆兴间,官至吏部尚书。乾道九年(1173)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淳熙初,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宁。后晋封颍川郡公,而归老于信州南涧,因自号南涧翁。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与叶梦得为世交。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三称其“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二十二卷。有自编词集《焦尾集》,原本已佚,《彊村丛书》辑为《南涧诗馀》一卷。

鲜有墨迹传世,唯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有韩元吉楷书题跋百余字,端雅从容,有蔡君谟余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还有一幅韩元吉诗人行书《题北齐校书图》纵29.3厘米,书于宋淳熙八年(1181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非常珍贵。是研究韩元吉书法作品的唯一作品。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韩元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韩元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韩元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之一

韩元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之二

韩元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之三

韩元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之四

释文:欧阳文忠公集古所录。盖千卷也。顷尝见其曾孙当世家。尚二百本。但跋尾及一二名公题字。其石刻谓离乱后逸之尔。今观此四纸。自赵德父来。则在崇宁间已散落也。不然。岂其稿耶。以校文集所载。多讹舛脱略。是当为正。而杨君碑。文集则无。惟中宗作仲宗。建武之元作孝武。恐却乃笔误也。然德父平生自编金石录。亦二千卷。又倍于文忠公。今复安在。公所谓君子之垂不朽。不托于事物而传者。真知言哉。三复叹息。淳熙九年(1182)重五日。颖川韩元吉书。

韩元吉诗人行书《题北齐校书图》赏析

韩元吉诗人行书《题北齐校书图》纵29.3厘米,书于宋淳熙八年(1181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张子颜于淳熙五年(1178)底知隆兴府,到淳熙七年(1180)底离任,在此期间,钤盖了隆兴府四方官印。张子颜在离开隆兴赴任绍兴的途中,经过江西上饶,于除夕前一日与老朋友韩元吉会饮于驿站,并嘱老友为《北齐校书图》和《醉道士图》题跋。这一天,韩元吉没有立即在《北齐校书图》上题跋,而是带回上饶溪南家中细细欣赏,然后落笔成文。

但是第一接宋纸在范成大题跋和张子颜钤盖了三行官印后,剩余空间显然不够。于是韩元吉另起一纸,洋洋洒洒写了二十八行,其中七言跋诗十二行,又有叙述北齐樊逊校书史实的短文十六行,落款时间为淳熙八年(1181)正月庚申,并郑重其事地盖上“颍川郡侯”朱文官爵方印(按:淳熙十三年,即1186年,韩元吉由“颍川郡侯”晋封为“颍川郡公”)。

韩元吉诗人行书《题北齐校书图》之一

韩元吉的跋诗如下:

高齐校雠谁作图,一时䌷书亦名儒。网罗卷轴三千余,俗儒非真类迂愚。雌黄是正定不无,虚文末学徒区区。岂识治道通唐虞,文林高馆希石渠。后来御览嗟何书,修文偃武事益诬。转头邺城已丘墟,峨冠广袖长眉须。丹青写此犹不渝,高鬟侍女曳红裾。两骓帕鞍立奚奴,罢琴涉笔倾酒壶。兰台供拟信乐欤,不知画手安用摹。无乃逞巧聊自娱,千年视之一欷歔。君不见,文皇学士十八人,谋猷事业皆功臣。瀛洲旧图应更真,请君寻观为拂尘。

韩元吉诗人行书《题北齐校书图》之二

跋诗有二处值得揣摩:第一句“高齐校雠谁作图”,表示无法断定《北齐校书图》的作者;另一句“瀛洲旧图应更真”,瀛洲旧图指阎立本《十八学士登瀛洲图》,徽宗时存御府,南渡后随迁杭州,韩元吉应看过《瀛洲图》真迹,故有此语。诗句“高鬟侍女曳红裾”“两骓帕鞍立奚奴”,与图画内容完全符合,可以肯定跋诗即为此图所作,而非从他处移来。

韩元吉诗人行书《题北齐校书图》之三

韩元吉的跋如下:齐文宣天保七年,诏樊逊校定羣书,供皇太子。逊与诸郡秀、孝髙干和、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寳、傅懐德、古道子、李汉子、鲍长暄、景孙及梁州主簿王九元、水曹参军周子深等十一人,借邢子才、魏収诸家本共刋,定祕府纰缪。于是五经诸史殆无遗阙。此图之所以作也。山谷所谓士大夫十二员,今范明州谓逸其半者,皆是矣。至唐巳隔周隋二代,不知何自得其形容髣髴邪?髙氏起崇,虏以兵力,奋然敦尚儒风,立石经,兴黉序,定尚书于凉风堂,质经义于春宫,意当时文士歆艳之。故相传于图画哉。流及后裔文林之馆,既兴御览之书,继作而无愁之声。已播于天下,不捄其亡故,余感而赋之云。

韩元吉诗人行书《题北齐校书图》之四

淳熙八年正月庚申颖川韩元吉题。

附: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卷全图赏析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卷全图。这是一张长卷,长240厘米,宽80厘米,波士顿美术馆藏。根据专家考证,它可能遗失了一部分。比如,这个编辑组由包括樊逊在内的士大夫12人组成,但目前留下来的画里只有5人。

按照记载,它的原作来自当时在北齐宫廷任职的专业画家杨子华。现在看到的这张画,是后世的临摹(一说为阎立本临摹,一说为宋人临摹阎立本的摹本),但根据后世考证,内容跟原作应该没有太多出入。

这张画截取的是当时整个工作组编辑、校对书稿的一个场景片段。你可以理解为,它画下了1500年前北齐版的“编辑部故事”。做媒体、出版工作的人,对于这样的画面,一定很有共鸣。

北齐虽然历史很短,但在文化艺术上还是有很多辉煌成就,尤其是齐高帝高洋在位期间。高洋的谥号叫“文宣皇帝”,大体也是为了表明他生前对文化工作的重视。

这幅画里的人,就在为一项文化工程而忙碌,主要任务是编纂整理古代先贤留下的经书、史书。所谓“校书”(也有人称为“勘书”),说的就是这件事。这就是“北齐校书”图名的来源。

北齐天保七年,也就是公元556年,文宣皇帝高洋下诏整理历代经史典籍,并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落实的编辑组成员有12人。

他们分别是樊逊、高乾和、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傅怀德、古道子、李汉子、鲍长暄、景孙、王九元、周子深。后人在这幅画上题写的文字,也做了详细说明。

樊逊,可以视为总主编,我们开头提到的有两位侍从的人就是他。在《北齐校书图》里,他居于“C位”。

对于这个项目,北齐官方相当重视,为此专门安排了画师去记录,这就相当于今天的重大事件现场,要有人做影像报道。

活动期间,担任首席“摄影师”的,是当时朝廷的御用画家杨子华。在那个时代,绘画也算是“新媒体”工作了。

这张画截取的是当时整个工作组编辑、校对书稿的一个场景片段。你可以理解为,它画下了1500年前北齐版的“编辑部故事”。做媒体、出版工作的人,对于这样的画面,一定很有共鸣。

5位主角之外,还有13个侍从,他们是提供辅助编辑以及后勤服务的人。除了人物,剩下的笔墨给了各种生活用具,包括坐榻、胡床、书卷、笔研、投壶、琴、懒几、果盘、酒杯等等。

中间的画面,就是4位“编辑”在一个坐榻上工作的场面。这种坐榻,有点像榻榻米。包括樊逊在内,两个人在批校书稿,其他两个人却在“拉拉扯扯”。

其中一位,似乎想离开,很可能是不胜酒力,要出去躲一躲;旁边那位抚琴的,是想邀请同事留下来喝酒。

从中心向右侧,还有一位士大夫模样的编辑,扎着很有童趣的“总角髻”,在侍从的帮助下,似乎在批阅书稿。

左上角一位年轻“小编”(小吏)拿着笔,若有所思,至于是在思考工作,还是想赶紧下班吃饭,就不得而知了。画面的最右边,是另一位年轻“小编”在盯着书稿,很可能是在做“校对”工作。

说到北齐皇帝高洋以及他的继任者,历史爱好者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很残暴,是昏君。尤其是高洋的一些所为,那简直就是禽兽。但在这幅画里,我们却能看到他的另一面。

这幅画告诉我们,为了做好一项大型文化工程,当时的北齐上下都给与了重要支持,最直观的就是舒适的工作环境,空间宽敞,伙食好,吃、穿、用、行等配套服务特别到位。

这件事发生在北齐刚建立不久,这个时候的高洋很有作为。他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法律。向北修筑要塞,击退柔然、契丹,向南开疆至淮南,一度被尊为“英雄天子”。

有个成语“快刀斩乱麻”,就是形容高洋在位早期的作为。《北齐校书图》,正好以图像的方式,见证了那段清明的历史。

以上,通过《北齐校书图》,我们看到了大约1500年前,当时一群国家队“编辑”工作的场景。由此,我们看到了“魏晋风度”的服饰穿着,以及 “从跪到坐”的过渡时代。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韩元吉《醉道士图》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韩元吉《醉道士图》题跋。张子颜于淳熙五年(1178)底知隆兴府,到淳熙七年(1180)底离任,在此期间,钤盖了隆兴府四方官印。张子颜在离开隆兴赴任绍兴的途中,经过江西上饶,于除夕前一日与老朋友韩元吉会饮于驿站,并嘱老友为《北齐校书图》和《醉道士图》题跋。韩元吉出生“颍川韩氏”,乃名门之后,孝宗朝官至吏部尚书,与陆游、朱熹、辛弃疾等往来密切,其女婿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此时韩元吉已致仕归家,居住上饶。

韩元吉遵嘱当即在《醉道士图》上题写跋诗释文:何须坐客总能文,呼酒相逢日暮云。醉倒尽如狂道士,夜归谁问故将军。几仲移节稽山,淳熙庚子岁除前一日,会饮上饶传舍,观图戏书。

白话文:为什么需要观众总不能文,喝酒相逢天暮云。酒醉倒尽如狂道士,晚上回来谁问故将军。

跋诗后的标注文字非常重要,记载了具体时间和地点。稽山是绍兴的古称,淳熙庚子即淳熙七年(1180),传舍是指驿站,所谓“几仲移节稽山”是说张子颜赴任绍兴府。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韩元吉《好事近》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韩元吉《好事近》释文: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写这首词的时候,他还兼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作为南宋的外交使臣,出使金国,肩负着外交的任务。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十二月,朝廷派遣礼部尚书韩元吉为正使、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观察使郑兴裔为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日)。当使团一行到达汴梁(当时是金国的南京)时,金国设宴招待南宋使团一行。

在宴席上,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谱写了这首词作《好事近》。后来,韩元吉将这首词寄给远在老家赋闲的陆游,陆游读完词作后,有感于词作的情感,写下了《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言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陆游在诗中写道:大梁二月杏花开,绵衣公子乘传来。桐阴满第归不得,金辔玲珑上源驿。……有志未须深感慨,筑城会据拂云祠。

用陆游的诗作和韩元吉的词作进行时间和地点的比对参照,可以得知:金朝的设宴地点是在上源驿。上源驿也就是上元驿,地名。据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四记载:“陈桥驿,在京师陈桥、封丘二门之间,唐为上元驿。……后来以驿为班荆馆,为虏使迎饯之所。”

根据王明清的记载可知,上源驿在北宋的时候就是“虏使迎饯之所”,就相当于现在的迎宾馆。在金朝,上源驿的性质也没有改变,还是作为迎宾馆,只不过主家已不是北宋,而是金朝,南宋成为了入驻迎宾馆的客人。再对照陆游的诗就可以发现:韩元吉的词中不仅反映了此次设宴的地点,也说明了时间以及宴会招待的情况。

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充满了一个南宋使臣的爱国情思。汴梁(今河南开封)原是北宋都城,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汴京已不再是昔日的汴梁城,而成为金朝的南京。

如今作为南宋使臣的韩元吉来到汴梁,词人面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内心怎能不起波澜呢?

总之,南宋的书法文化表现出两大时代特征:一是加紧对前代书法资料的整理,二是重视当代遗存的著录。

南宋的理学家对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同样不甚关心,他们对于书法的态度完全围绕着理学展开,书法成为他们阐述自己理学观念的一个工具,这必然会使在书院学习的生徒对书法的认识产生影响。当时的人们对书法崇拜的标准也由书法本身转移到了对书写者的学问、地位的崇拜上,这实际上也是变相的“趋时贵书”。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留下的无以计数的墨宝犹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光照后代。

赏名家书法,悦从容人生。读者们,看了韩元吉以上这些作品,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上一篇: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方回五幅首传世经典书法诗词考证赏析
下一篇:卢中南楷书册页书法雅言
相关文章